在协助客户解决因生产问题造成的肥料结块时,关注河南通达重工科技有限公司两年之久的铁粉问:怎么好久没有技术类文章了?其实,发文章只是让大家有一些明确的方向,少走一些弯路,具体的操作、实践还是要根据自身情况。比如,工艺和设备,什么是最好的呢?就转鼓生产工艺来讲,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的!
1、设备的性能是提高成球率的基础。好的工艺一定要由好的设备来实现。设备布局要合理,利于生产。
2、原料及返料的细度是提高成球率的根本。原料的目数越高,物料的黏性就越佳。
3、物料混合均匀是提高成球率的重要措施。物料混合均匀,一是指投入的新料,即氮、磷、钾之间要混合均匀,二是返料与新料要充分均衡的混合。
4、稳定的物料流量是提高成球率的重要手段。进入造粒机的物料必须是稳定的流量。只有流量稳定,造粒的水分才能稳定,成品水分才能有效控制。
高浓度复合肥造粒温度最佳为60~65℃,正常造粒物料含水量为3.5%~4.5%。配方含尿素多,造粒含水量就要少,一般根据烘干机出料处物料状态(颗粒大小)和产品最终水分含量确定。
转鼓设备要充分考虑物料在运动过程中的“滚动、挤压、摩擦”三个动作,且保证在运动过程中颗粒的完整性。造粒机一般分混料区、造粒区和密实区,以机长的2/3设定造粒区。内衬绕性耐温耐腐橡胶板,外开气孔,可以很好地保证造粒效果。
烘干机不仅有干燥的作用, 而且还具有二次造粒等功能。与在造粒机内造粒相比, 烘干机内的物料, 可利用升高温度, 来提高其原有水分对化肥的溶解度,用这种液相来造粒,粘性好, 易成球, 液相均匀, 所以成球率高, 粒径均匀, 含水量低, 容易干燥, 可以起到提高产量的作用。
复合肥成品干燥需两个条件:一是温度,二是风量。干燥机进口温度过高,干燥机内物料的变化就大,因为物料的分解和溶解度都与温度有关。由于化肥的分解或溶解度的提高,使干燥机内物料液相增加,会使物料粘成块状而无法进行正常生产。
烘干机内部必须设导料区、二次造粒抛光区、180°预烘区、135°烘区、135°/120°交错烘干区、120°烘干区,出口端可设120°/90°交错烘干区,形成无空洞料幕,不但可以保证造粒后湿软颗粒不被破坏,还能提高烘干效率。
烘干后的成品w(H2O)在1.0%~1.5%为宜,成品w(H2O)>2%则应提高炉温,w(H2O)<1.5%即可降低炉温。干燥机头尾部温差最佳是100℃左右。尾气温度是操作中控制的重点,一般应该掌握在65-80℃,正负偏差在1℃。以尿素为氮源时温度应根据尿素用量来确定,干燥温度要“低”,风量要“大”,尿素的分解温度为132℃,软化温度为80℃,生产以尿素为氮源的复合肥,干燥机头部温度控制在160℃以下,尾部控制在70℃比较安全,以防止尿素的分解与软化颗粒变形。
A、烘干机内热交换程度是复合肥干燥的重要因素
由于复合肥遇高温易熔融、易粘壁, 加重了设备的负荷, 缩小了干燥机内部的空间, 使烘干机内抄板的扬料功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, 降低了热交换的效果, 造成产品烘不干, 颗粒不圆, 设备清理困难等。降低烘干机内抄板的布置密度, 减少死角和外加振动锤敲击是防止粘壁结疤最有效的方法。目前抄板布置密度太大, 很易产生粘壁, 使干燥效果适得其反。二次造粒区应力求位置精确, 区间长度宜缩短; 烘干区间长度宜延长, 最大限度地使物料扬起, 进行热交换, 来充分利用热能。
B、物料在烘干机内的停留时间是干燥的重要条件
物料在烘干机内的停留时间, 一般大于 22 min为好。 在同样条件下, 烘干机筒体长, 物料停留的时间就长, 热能利用率就高,所以加长烘干机的筒体,对充分利用热能十分有利, 是解决因设置造粒区、滚圆区而影响干燥功能这一矛盾的有效方法。干燥机长度以22 m以上为好, 并正确把握安装角度、 转速和流量等的关系, 使肥料在烘干机内有足够的停留时间, 确保产品水分达标。
C、 保持烘干机进出口温度的稳定,是稳定生产的重要手段
目前生产中普遍存在着三个不稳定因素, 即物料流量、造粒物料水分、烘干机进出口气体温度。 高浓度复合肥与低浓度复合肥生产上有根本的区别, 前者有时要在烘干机内成球, 只有控制好这三个要素, 才能保持很高的产量和成球率。在高浓度复合肥生产中, 烘干机的进出口体温度, 必须可调节, 并保持相对的稳定。进口气体温度上下浮动要控制在 10℃之内; 出口气体温度上下浮动在2℃之内, 不得波动太大。为了适应多品种生产, 在干燥机前的一台热风机采用无变频调速, 可根据配方需要来调节头部和尾部风温,既可以满足高氮品种生产,又能保证烘干效果。